如果说温暖是火焰,那么爱心就是那盏灯芯
2019.6.3 星期一
爱心在传递
行动在路上
1
5月28日至31日,在纪委书记莫文娟的带领下,黄晓岚、周双胜一行赴衡阳、邵阳地区开展 “访贫问苦”“送喜上门”活动。以下是走访纪实:
图/文 走访小组
“让爱和责任永相随”
此行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深入贫困学生家庭,了解家庭状况、慰问患病的家长,传递浓浓爱心;送喜上门,表达浓情厚意,感受家长的喜悦。我们先后辗转衡东、衡阳、耒阳、祁东、新宁等市县,行程将近1600多公里,共走访八户家庭,其中慰问了6户贫困励志学生家庭、2户结对帮扶对象。
我们走访的第一户是安全工程学院的成同学。去年,成同学父亲脑干出血治疗后一直不能正常生活,使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,家中靠大女儿(成同学姐姐)在外打工供妹妹读书,给父亲购药。父亲见到我们的到来,早已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,热泪盈眶。当莫书记关心询问其病情并告知他孩子担任学生干部、在班级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等在校表现时,父亲嘴里喃喃地说着我们听不清的话语,双眼噙泪。虽然听不懂他的话语,但我想那一定是对学院、对老师的感激之情。临别之时,莫书记拜托随行的村干部多去家中看望,给予照顾和政策帮扶,让孩子能在校安心学习。
从成同学家离开已是中午,路边简餐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继续“访贫问苦”第二户——现代商务学院的黄同学家。莫书记亲切地询问家庭近况,与家长交流孩子成长、学习情况,关爱之情溢于言表。让我们尤为感动的是黄同学,父亲在她12岁时因病去世,靠母亲打工供养照顾两个孩子。天有不测风云,屋漏偏逢连夜雨,今年4月母亲被确诊胃癌,奶奶已70岁高龄,弟弟才12岁,家中无人可以照顾母亲,黄同学一边读书,一边还要照顾住院的母亲,瘦弱的肩膀扛起一个家的责任。我们赶到她家的时候,她自己刚打完点滴,在她的脸上,我们看到的是阳光、坚毅,我们为有这样担当的学生而自豪。在黄同学家,莫书记关切地询问母亲的病情,鼓励家长战胜病魔,鼓励黄同学战胜暂时的困难,并留下联系方式叮嘱有困难时随时联系。对学校的关心和关爱,奶奶和母亲无以言表,抓住我们的手,早已热泪盈眶。
我们走访的第三户是谢同学的家,到时已晚,只有奶奶、姑姑在家。莫书记与奶奶促膝长谈,交流谢同学在校学习、生活情况。交谈中,我们了解到谢同学母亲患有子宫癌,因需医疗费用,目前已外出打工。奶奶对我们的到来很激动,感谢学校对孩子的培养、栽培。
此行走访的学生家庭较为分散,考虑时间与节约成本,我们在“访贫问苦”中穿插了“送喜上门”,为机电信息学院的席同学、谢同学和李同学三户家庭送去了沉甸甸的喜报和爱心。
谢同学是大二的学生,这次获得了“软件测试”技能竞赛省赛团体三等奖。他的家在南阳煤矿,父亲是煤矿职工,母亲没有工作。矿上效益不好,家中全靠父亲一人微薄的工资养活家人、供孩子读书。父亲到矿部迎接,带我们进家后,听莫书记介绍谢同学在校表现优异时,父母高兴得开怀大笑,父亲激动地从房中拿出一摞谢同学的获奖证书,一本一本地向我们展示,都是孩子在校获得的各种荣誉,眼里满满的骄傲。当从莫书记手中接过喜报时,连连说“你们大老远来到这么偏僻的地方,辛苦了!感谢学院的栽培,感谢老师的悉心教导,让老师们费心了,当初选择安院是我们正确的选择。”离开时,莫书记希望家长鼓励多多孩子,再接再厉,争取下次进入国赛,取得更好的成绩。
到达“送喜上门”席同学家时,父亲早已等待多时,父亲身体不太好,家中子女多,负担重,经济状况一般。当听说席同学在校各方面表现优异,成绩位于专业前茅时,父亲不停地说“感谢学校,感谢老师,家里条件有限,都是学校教育得好。”
李同学获得“软件测试”技能竞赛省赛团体二等奖,也是我们这次“送喜上门”活动中唯一的女生。听到我们要去家中走访,在外打工的父亲骑着摩托到镇上来迎接。奶奶和父亲接过喜报,开心不已。一再表示感谢学院、老师的付出,因为学院的关心和教育,孩子才能成长优秀。
每一户“送喜上门”走访家庭的家长,勤劳朴实,家境虽一般,但当得知孩子在校勤奋好学,成绩优异时,无不感到欣喜和骄傲,对学校、老师充满感激之情,连连称赞安院。他们虽然生活艰辛,孩子却成为了他们奋斗的源泉。我们感受着他们欣喜和感激的同时,更深感责任重大。不管是“访贫问苦”,还是“送喜上门”家庭的孩子,他们都承载着改变(改善)家庭命运的重担。如何教孩子成人、成才,是我们追求不懈的永恒主题。
走访的最后一站是新宁六合村,一入村,感到了村中的较大的变化,新的村部已落成,正在进行扫尾工程,村里新修了水泥路,安装了太阳能路灯,自来水入户项目正在施工,即刻将实真正做到了路通、电通、水通、气通。
在省煤监局驻村扶贫队梁队长的陪同下,我们走访了结对帮扶对象吁功成和周孝金家庭。在每一户家中,莫书记都仔细地询问去年家庭收入情况、家人身体状况,以及因近日下雨造成的受损情况。另令人欣喜的是,村里原有的贫困户已脱贫户114户,周孝金也已成功脱贫。去年各家收入稳定,也未因雨灾受损。因为医疗有政策保障,去年周孝金夫妻因病住院,医疗费将近2万,国家报销了90%。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,对扶贫队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,对我们的走访慰问充满了感激之情。
每一年、每一组的“访贫问苦”“送喜上门”走访,充满着各种辛劳,学院却连续坚持了6年。我们通过“访贫问苦”“送喜上门”活动,让贫困学子感受到学院的关爱,让励志学子感受到鼓励,让家长感受到我们在尽一切所能办良心教育,办人民满意的教育;同时通过走访、宣传报道,坚定全院教职工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”,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。让爱和责任与学院的教育事业永相随!
2
益阳、常德两地,由学院副院长(中心副主任)曾大恒及基础教育学院学工副院长徐长国两人走访。
图/文 走访小组
重整行装再出发
第一天
5月29日下午两点,我们从学院出发,驱车前往“访贫问苦”第一站。经过三个小时车程,我们到达益阳地区南县华阁镇薛家垸村刘同学家中,该同学的爸妈见到我们的到来,感到无比高兴。交谈中了解到,该同学全家5口人,爸妈都是最为朴实的农民,奶奶90多岁,尤为困难的是,哥哥患有严重癫痫症,智力发育不全,全家仅靠种地、养猪所得维持家庭开支。
第二站“送喜上门”。已是下午6:50,我们来到了南县南洲镇花甲湖社区魏同学家中,魏妈妈热情接待了我们,据了解,魏同学为单亲家庭的孩子,不到10岁时,父母离异,魏妈妈一个人把孩子养大,为供养孩子上学,魏妈妈在县城打着两份临工,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。知道魏同学在学校表现优异,十分上进,还获得了省赛奖项,魏妈妈内心有说不出的激动和感谢。
半天的行程,虽然感到有些劳累,然而,两个家庭的走访让我们深切体会到:精准扶贫的确是当下一项重要政治任务,而教育扶贫的确是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。通过走访,我们感受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。作为高校,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来关心、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。回想学院在财力并不十分宽裕的条件下,一直坚持每年拿出部分经费资助和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,持续不断地开展此项工作,今年已是第六个年头,实实在在彰显了一所公办院校的公益属性,体现了一所公办院校所应履行的社会责任。正所谓:
教育扶贫责任大,重整行装再出发。
人民教育为人民,访贫问苦人人夸。
第二天
5月30日,为我们走访的第二天。为提前完成走访任务,出发前,我们初定了“保四争五”的目标,即在确保行车安全的情况下,尽可能完成五位学生的走访任务。
上午7:30,从安乡县城出发。外面下着小雨,空气中带着浓浓寒意。经过一小时左右车程,我们到达了安乡县焦圻镇青龙村五组刘同学家中,当我们亲手把喜报和奖金送到家长手中时,家长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。
稍作停留,立马启程。从焦圻出发,乘轮渡,过澧水,上午11点半左右,我们到达了临澧县修梅镇合丰村七组,刘同学的爸爸早在村口迎接,送上意外惊喜、传递款款爱心、表达深深情谊,家长对学院充满爱心的教育交口称赞,发自内心地竖起了大拇指。
婉拒了刘同学父亲的挽留,我们在路边简单吃完午饭,马不停蹄地踏上了前往石门县磨市镇的征程。这是一个大山深处的小镇,路途遥远,山路崎岖,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期,离县城130多公里的山路整整跑了4个多小时。下午五点多,我们终于到达接近山顶的邹同学家中,该同学的爸爸在外打工,奶奶一人留守在家,从奶奶的口中得知,邹同学父母离异,由爸爸抚养,奶奶患有严重的风湿关节炎,腿脚十分不便,属建档立卡扶贫对象。奶奶听我们说起孙女的在校表现后,感动得流下了热泪,连声说道:你们远道而来,太不容易,娃儿有出息,全靠学校的培养和教育……
从磨市镇返回桃源县城,已是晚上十点。14个小时的时程,400多公里的车程,一路跋山涉水,马不停蹄,却依然只完成了三位同学的走访任务,虽然倍感疲惫,但内心充实无比!正所谓:
教育心系千万家,跋山涉水脚未暇。
访贫莫问路途远,大山深处有人家。
第三天
又是一天长途奔波!相比于昨天,今天路程难度小了许多,走访的效率也高了许多。从早上八点出发,到下午六点,行车四百多公里,从桃源县、到武陵区、再到安化县,辗转三县(区)五镇,走访了五位家庭。回味一天的走访过程,内心感慨良多。
走访中,感受了每位家长的无比热情。在桃源县陬市镇三里铺村,我们见到了罗同学的伯父;在安化县羊角塘镇,我们见到了陶同学的奶奶;在安化县小淹镇思模村,我们见到了李同学的奶奶和爸妈;在安化县东坪镇木子村,我们见到了陈同学的爸爸和妈妈,所到之处,无不热情满面、喜笑颜开。“感谢学校、感谢老师、老师辛苦了”是所有家长说得最多、最为贴心的一句话。
走访中,感受了家长形象的高大。在常德武陵区,我们认识了尹同学的爸爸。交谈中得知,在尹同学不到十岁的时候,一次无情的车祸夺走了尹妈妈的生命。尹爸爸身为一名普通工人,十多年来,再也没有组建新的家庭,一个人不离不弃,含辛茹苦,默默地抚养和陪伴孩子长大。离开时,我们远远望见尹爸爸手里拿着学院送来的喜报,摸了又摸,看了又看,瞬间感觉,本来就很魁梧的身影显得更加高大。
走访中,感受了家长思想觉悟的伟大。在安化县小淹镇村,我们认识了陈同学的爸妈,那是我见过的农村中最为普通的农民——心地善良、勤劳朴实、默默无闻;没有崭新的小洋楼,房屋还是八九十年代的旧模样。然而,正是这样两位纯朴的农民,却培养一对儿女全都上了大学,女儿大学毕业,已经参加了工作;儿子在安全学院读书,学习成绩优异,送上的喜报让两位家长无比激动,“愿把孩子交给国家,希望孩子为国家多做贡献,不用考虑父母,不要牵挂自己的老家……”,家长眷眷话语,发自肺腑,朴实无华。
通过三天的走访,突然间,我似乎真正明白了学院一直坚持开展“访贫问苦、送喜上门”行动的深远意义,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,就得俯下身去做教育,就得做有温度、有良知的教育,或许党委的意图就在如此。大爱无疆,爱意绵长。我坚信:有我们学生家乡的地方,就一定会到来学院的关爱和走访!而于我们个人而言,突然深刻感悟到,这次走访,不仅是一次实实在在的体验,更让我从中受到了一次实实在在的教育和震撼。正所谓:
初心未改志未斜,遗憾光阴半虚华。
愿做春燕衔春泥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第四天
6月1日,走访的第四天,还剩下最后一位需要走访的学生,位于安化县平口镇沂溪村,离安化县城两百来公里,同样远在大山最深处。克服了内心的犹豫和徘徊,心中已抱定一个信念:走访路上,一个学生也不能丢,不达目的,决不收兵。清晨出发,我们风雨兼程。
走访中,深深感受了什么是人间疾苦,什么是人间真爱。上午十时许,我们赶到平口镇,魏同学的奶奶、舅外公和不到十岁的小弟弟早已在镇上等待我们。表达来意,送上爱心,老奶奶激动不已。谈及家庭状况,老奶奶差点哭了,或许太久的坚强让老人家无法承扛,或许昨日的悲伤让老人家不愿与人诉说衷肠……。舅外公告诉我们,4年前,年轻的魏爸爸因病离开人世,原本不太富裕的家庭从此失去了主心骨,两个孩子全靠奶奶带着,魏妈妈偶尔打点临工维持生活……,走访中,感受了人世间有一种痛,莫过于生离死别;有一种爱,莫过于含辛茹苦。
多少个感人故事,让我们感慨:在当今中国的很多发达地区,用知识改变命运,或许对某个家庭来说,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,然而,在大山深处的类似贫苦家庭,要实现这个梦想,又谈何容易?!此行走访,但愿播下希望的种子,收获他日灿烂的阳光。
经历四天三晚,行程1600多公里,踏遍湘资沅澧,走过半边湖湘大地,终于成功完成了11位学生的走访任务。心系千家万户,情暖三湘四水,秉承教育初心,牢记培养使命,来年重整行装再出发!
「往 • 期 • 回 • 顾」
顾问|王林
主编|杨玲
责编|蒋琴姗
排版|安环1801班 彭蓉
投稿邮箱:1251426433@qq.com
宣传统战部 大学生记者团 出品